第119章 伦敦7 加演-《女配在年代文里跳芭蕾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许英一想,觉得这样也不错,加之汪部长本来就属意《红》《白》,现在问问也不碍什么事儿。

    她把这边的情况全部汇报之后,又把剧院问是否加演也一起说了,最后汪部长采纳了沈娇宁的意见,加演的剧目改为《白毛女》。

    文工团这次出来,并没有带《白毛女》的服饰和道具,只能通过国际运输寄过来,他们第二场演出的时间便定在了一周后,正好留出时间给演员们排练。

    剧院认可了他们要“换一部舞剧演出,想把更多优秀舞剧带给伦敦观众”的说法,在报纸上刊登了他们要演出《白毛女》的信息。

    就在大家等着服装从国内寄过来、抓紧时间排练的时候,伦敦舞团的团长过来找他们,表示舞团想学习他们的《森灵》。

    这可真是出乎大家的意料,恨不得用鼻孔看人的伦敦舞团,居然要学习他们的舞剧?

    领导们心里那个畅快呀,这是酒店请他们过去住、提供车辆这些事情没法比的,这说明什么?说明人家觉得他们的舞剧好啊!

    这群向来以古典为尊的人,竟然要向他们学习了!

    领导自然恨不得一口应下,但这涉及到国际交往,他们继续表示:“需要考虑一下。”

    所谓考虑,其实也就是往国内打电话,问汪部长。

    汪英毅听到这个消息,也惊讶了:“在国外反响居然这么好?”

    “是真的很好,本来跟电视台的约定是他们全程录像,但是看完演出之后,他们主动表示要进行采访。还有加演,听说是因为很多观众要求,剧院方面才让我们加演的。”

    汪英毅听完开始反思,他之前觉得《森灵》不够好,是不是偏见太大了。前几次文工团也跟他说反响很好,但都没有今天的感觉实在,让伦敦舞团想要学习的舞剧,那一定是比他们现在自己排的舞剧更好啊。

    那头,文工团领导还在问:“部长,您怎么说?同意不?”

    “同意,当然要同意,你们不是还要过几天才演出吗,就这几天抽时间指导指导,不过就指导到演出结束,来不及教的部分让他们自己对着录像学。”

    有了汪部长发话,文工团就把孟良吉派过去指导他们舞剧最难的部分。主要是有些地方融合了京剧技巧,外国人学起来不容易,需要重点指导,至于其他动作,到时候让他们跟着电视台录像自己学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转眼就到了加演这一天,这次有了报刊提前说明演出信息,虽然换了一部舞剧,可是仍然有络绎不绝的观众过来观看演出。

    这里不像省会的过年演出,全场免费,没有座位的人还能站着看,这边剧院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个没有门票的人进入。

    虽然这回的票价跟上次一样,但事实上,不断有人通过转手门票获利,有的人买到门票的价格,比标价贵了五六倍不止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对于一个经常会有芭蕾演出的城市来说,极为罕见。

    《白毛女》是一部跟《森灵》风格完全不同的舞剧,文艺兵们仅仅用了一周时间,就把一年多没有跳过的《白毛女》捡了起来。

    沈娇宁早在提议时就知道,大家可以做到,因为这一出,南方部队文工团真是跳了太多次了,想忘掉都难。

    这一次,仍旧是曹丽跳喜儿,沈娇宁跳白毛女。

    季玉兰趁演出开没开始,去问外面的记者借了相机,在伦敦剧院的后台给她们拍了一张合照,这是1975年5月28日,在伦敦,她仍然没来得及戴上白色假发。

    后来,季玉兰告诉她,哪里是什么凑巧,她就是故意趁沈娇宁还没戴假发让她拍照的。白发的女孩子也一样好看,但她还是喜欢沈娇宁一头乌黑油亮的头发,美丽娇俏,小姑娘就该这样。

    这一张照片,后来也被刊登在伦敦周报,再后来,成为一张珍贵的历史资料。这是整场演出,众多照片中,她唯一一张没戴假发的照片。

    舞台上白发的女孩子是复仇女神,眼睛里都是喷向敌人的火光,全然是舞剧里的形象。但通过这张照片,大家看到的,是一个笑容纯真的女孩儿,只看着就让人觉得,安静而美好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后话,此时,《白毛女》,这出具有鲜明特征的舞剧正在伦敦剧院上演。

    相比于《森灵》,《白毛女》的时代感更重,这是一个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,距今已经过去三十余年。

    台上的演员们有的穿着浅蓝色军装,有的打扮成地主家的仆人,不一而足,总之都是西方观众从来没见过的芭蕾造型。

    等黄世仁出来时,先前沈娇宁去过的那家小报社记者忍不住嘀咕:“还说没有长袍马褂,这不就是吗?”

    不过他觉得,虽然衣服不一样,但是这舞剧依然很好看,故事也很动人心弦,觉得杀害杨白劳、拆散喜儿与大春的黄世仁简直太坏了。

    国内观众对这部舞剧已经审美疲劳,但是对伦敦观众来说,却是万分新奇。

    从窗花舞、红头绳舞、红绸舞,到“春夏秋冬”,喜儿的头发由黑转灰,再变成全然白发的白毛女,又有“下山取贡品”、“石洞重逢”等众多经典舞蹈片断,观众连眼睛都舍不得眨。

    这是他们国家几乎全国文艺团体都跳了十年的舞剧,其经典之处,自然毋庸赘言。

    这一场演出,文工团再次获得了如雷般的掌声。
    第(2/3)页